
在广州天河的工作室里,青年画家袁锋渊正待完成一幅新油画,画的是晨光熹微下的雷州半岛。画布上氤氲的水汽与朦胧的朝霞交织配资知名证券配资门户,仿佛能让人闻到泥土的芬芳。
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”。这位出生于广东湛江、在“雷州半岛”长大的80后艺术家,用了十几年时间走出家乡,走到广州美术学院求学,又用了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学院回到雷州半岛,再走到大理古城,走向远方的艺术跋涉之旅。从岭南水乡到高原古城,再到诗与远方,他在画布上构建起一个连接故土与远方的精神家园。

乡愁:一位艺术新秀的创作母题
袁锋渊说:“大部分画家一开始都会画自己的家乡,因为这里是大家最熟悉、感情最深的地方,这里有着有血有肉的记忆。”袁锋渊的创作之路始于雷州半岛那片三面环海的土地。“这里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热带滨海之地,三面环海,物产丰富,在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包容开放碰撞下,雷声激荡、火山遗痕与辽阔海洋交织出壮丽画卷,孕育出独特而厚重的雷州文化体系。”在袁锋渊的心目中,他的家乡雷州文化很独特,所以等到他因求学离开家乡又因谋业在城市定居后,依然会想念家乡。正是这份日渐浓烈的怀乡之情,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:艺术创作的路上,他画了很多儿时故乡的情景,村头巷尾、田野翠绿如茵、溪边潺潺流水…

《半亩方塘》
在他的早期作品《半亩方塘》中,雷州青年运河的水流蜿蜒入画,最终汇入农家的一方池塘。这件作品的取名灵感来自朱熹的《观书有感》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记录的是1958年国家水利工程的印记。袁锋渊在画作中凝结了自己童年的记忆——在运河边嬉戏的夏日,街坊邻里早起干活时,胶鞋会被泥石板上的晨露打湿。
对袁锋渊而言,故乡的风景不只是视觉符号,而是一种乡情记忆,是创作灵感的来源,也是他观察世界、理解世界的一个出口。在《拂晓》系列中,他画的还是家乡雷州半岛的故事,他刻意强化了雷州半岛特有的湿润雾气,画面中若隐若现的农舍轮廓与袅袅炊烟,构成了一种带着体温的视觉记忆。在他的记忆中,“这些雾水是有重量的,就像小时候趴在母亲背上感受到的湿度与温度。”和大多艺术家将乡愁作为创作母题类似,袁锋渊也把这种将地理特征转化为情感载体的能力,变成了他艺术表达的底色。

双乡记:在大理遇见童年的镜像
2013年,在广州美院读大三的袁锋渊偶然踏上了开往云南大理的绿皮火车。25个小时的颠簸后,来到了大理古城。他在一户白族人家门前驻足写生。彼时,院旁柿子树果实累累,家犬安静相伴。作画时,白族阿叔热情地递来一杯热茶,还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。待画作完成,袁锋渊准备返程时,阿叔执意留他用餐,一句“来者皆为客”,瞬间勾起他对儿时家乡邻里温情的回忆。
此后,大理便成了袁锋渊心中特别的存在。只要假期允许,他就会前往这个让他倍感亲切的地方。“前后可能陆续去了七八次之多”,他说,在这里,他总能寻得一份熟悉的归属感。而今,大理渐渐成了他的“第二故乡”,他为这里留下了很多画作,记录了这里的风土人情。
不同于多数游客聚焦苍山洱海的秀丽风光,袁锋渊在大理的创作视角来源于他在这里的真实生活,是他走街串巷收获到的真真切切的所见所闻所感。他记得旅游业兴起时,洱海因客栈污水直排,水葫芦疯长的景象。那张记录着被水葫芦覆盖的洱海的画作,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,更成为大理快速发展时期的社会切片。
除了对社会热点现象观察之外,他也记录了大理的烟火气与松弛感。袁锋渊说,为什么大家都想去有风的地方,因为这里的生活不紧张,节奏很缓慢,像极了小时候。
他把大理的慢生活也记录在了画作当中。他觉得,大理的魅力就藏在慢节奏的生活里。他偏爱逛当地的农贸市场,那里蒸腾的烟火气,总能让他找到与雷州半岛相似的亲切感。而沙溪古镇更让他着迷——这个二十分钟就能逛完的小镇,藏着城市里难寻的松弛感。咖啡店店主“到点就要下班”的坚持,菜摊阿婆“一个瓜一块钱,三个瓜五块钱”的可爱定价,都让他感受到一种不被功利裹挟的生活哲学。
他说:“来到了沙溪,你会发现一切都不重要了,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。”而这种纯粹的状态,恰是最珍贵的创作灵感。
所以,相比之前的创作,他这一阶段的画作色彩更丰富,视觉效果更广大,意境也更加深远,整个画面气息颇有用他乡当作故乡来写其意的味道在。袁锋渊说,这期间的创作他融入了德国诗人诺瓦利斯的观念在绘画中。他相信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。真正的创作不是寻找家园,而是在游牧中不断重新定义家园。
行路问道:从乡土情怀到山河叙事的艺术探索
“艺术创作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。”袁锋渊坦言,早期他的画布上满是雷州半岛的风土人情——蜿蜒的青年运河、氤氲晨雾中的农舍,这些源自成长记忆的画面虽饱含深情,却也让他在2021年个展后陷入思考:“只画家乡是不够的,我想让作品承载更广阔的天地。”
彼时恰逢“艺术乡建”风尚渐起,他开始践行“向内求,向外走”的创作理念。十年来,他的足迹遍布川西、西藏、贵州等地,试图在不同地域的山水人文中寻找情感共鸣。他说:“风景会变,但触动人心的情感内核始终相通。那些被一束光、一抹色彩瞬间击中的时刻,就是创作灵感的迸发点。”
这种跨越地域的探索,也暗含着他对油画本土化的思考。作为国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,他尝试将中国画中“笔、气、意境”的精髓融入油画创作:用写意的笔法勾勒山峦轮廓,以留白营造悠远意境。“油画是外来画种,但当我用描绘家乡的情感去画祖国山河,用中国人的审美理解色彩与线条,或许就能走出一条本土化的新路。”
尽管这条探索之路仍需时间检验,但他坚信,带着双脚丈量土地的诚意,作品自会生长出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近期,他正在为10月的个展做准备,这是继2021年个展后,他又一次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。办画展免不了与市场交锋,在谈及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时,袁锋渊也将创作时的松弛带到了展览上:“与其琢磨营销,不如沉下心把作品画好。真正有生命力的画作,自然会吸引懂得欣赏的人。”
他坚信,只要扎实地创作就有越走越长远的机会。对于未来,他早已规划好新的征程:“展览只是阶段性总结,我的脚步不会停。我想重新走遍祖国各地,把不同的风土民俗、山川地貌都收入画中。石涛说‘收尽奇峰打草稿’,艺术家只有不断行走,才能遇见新的灵感。”

《活水来》
艺术疗愈:艺术家笔之下的社会责任
除了坚持创作之外,袁锋渊还在教习画画。一边教习,一边让他对艺术有了更多的理解,他渐渐觉得,其实画画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艺术,它也是可以有力量去感染和疗愈他人的。
在教习画画的过程中,他见过太多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——有的曾是开朗活泼的学生,却在父母的高期待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,逐渐失去笑容,甚至患上抑郁症。但他发现,当这些孩子拿起画笔,常常能专注地画上三小时,很多人在一笔一画中找回成就感,整个人也变得轻松起来。
“艺术创作应向年轻一代传达这种疗愈力量,艺术能让人放松,暂时摆脱焦虑,年轻人也应多接触艺术,无论是学习绘画还是在旅行中感受艺术氛围,都很有益 。”他感慨道。他经常跟那些想入门绘画的“艺术小白”分享自己的经验:“别把画画想得太复杂!风景画无非‘天、地、物’三个要素——抬头是蓝天,脚下是大地,身边是万物。大胆拿起画笔,想到什么就画什么,越单纯反而越动人。不必纠结颜色是否准确,重要的是画出内心的感受。”
在袁锋渊看来,艺术从来不是高悬于展厅的孤品,而是扎根生活、传递温暖的媒介。它本就源于生活,只要敢于尝试,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。
无论是记录时代变迁的“市井系列”,还是串联山海的艺术旅行路线,抑或传播艺术之美的教习工作,他都希望能以画笔为桥梁,记录下“一方水土”与“一方人”的故事,也疗愈“一方水土”与“一方人”。
正如他所说:“只要大家画画时纯粹的快乐,就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。”这份对纯粹与治愈的坚守,让他的创作超越了技法的边界,找到了艺术家的担当:用色彩与线条,为世界留下温柔而坚定的精神印记。
撰文:吴凤思 朱依婷
整理:陈楚珠
来源:广东文投配资知名证券配资门户
久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